
国际物流系统的转换部分包括:
1、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
2、包装、标签;
3、储存;
4、运输(国内、国际段);
5、商品进港、装船;
6、制单、交单;
7、报关、报检;
8、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介入,除了上述三项主要功能外,还有许多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使系统运行偏离原计划内容。
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是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上的和政策法令、风俗习惯的制约,这是很难预计控制的,对物流系统的影响很大。
如果物流系统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遇到这种情况,马上能提出改进意见,变换策略,那么这样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例如1956—1967年苏伊士运河封闭,直接影响国际货物的外运。
这是事先不能预见的,是因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严重干扰的结果。
当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商品运输正是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如果将货物绕道好望角或巴拿马运河运往欧洲,则航线增长、时间过长、经济效益太差。
为此日本试行利用北美横贯大陆的铁路线运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大陆桥运输因此得名。
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国际物流系统设计,面对外部环境的干扰,采取了积极措施,使系统具有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