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国际物流节点有哪些:1.口岸 2.港口 3.仓储 4.出口加工区 5.自由贸易区。

1. 口岸的概念
口岸是国家指定的对外往来的门户,是国际货物运输的枢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国际物流节点,许多企业都在口岸设有口岸仓库或物流中心。
口岸物流是国际物流的组成部分。
口岸原来的意思是指由国家指定的对外通商的沿海港口。但现在,口岸已不仅仅是经济贸易往来(即通商)的商埠,还包括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方面的外来港口,同时口岸也已不仅仅设在沿海的港口。
随着陆、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境人员及其行李物品、邮件包裹等,可以通过铁路、公路和航空直达一国腹地。因此,在开展国际联运、国际航空、国际邮包邮件交换业务以及其他有外贸、边贸活动的地方,国家也设置了口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由沿海逐步向沿边、沿江和内地辐射,使得口岸也由沿海逐渐向边境、内河和内地城市发展。
现在,除了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之外,口岸还包括:
国际航线上的飞机场;山脉国境线上对外开放的山口;国际铁路、国际公路上对外开放的火车站、汽车站;国际河流和内河上对外开放的水运港口。因此,口岸是由国家指定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来往,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边)境的港口、机场、车站和通道。简单地说,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
2. 口岸的分类
口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1) 按批准开放的权限划分。
按照批准开放的权限划分,可将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
一类口岸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口岸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
二类口岸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 按出入国境的交通运输方式划分。
按出入国境的交通运输方式划分,可将口岸分为港口口岸、陆地口岸和航空口岸三种。
港口口岸是指国家在江河湖海沿岸开设的供人员和货物出入国境及船舶往来停靠的通道,港口口岸包括海港港口口岸和内河港口口岸。
陆地口岸是指国家在陆地上开设的供人员和货物出入国境及陆地上交通运输工具停站的通道,陆地口岸包括国(边)境以及国家批准内地可以直接办理对外进出口经济贸易业务往来和人员出入境的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
航空口岸又称空港口岸,是指国家在开辟有国际航线的机场上开设的供人员和货物出入国境及航空器起降的通道。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经常使用边境口岸、沿海口岸、特区口岸、重点口岸、新开口岸和老口岸等提法。这些分类虽然尚未规范化,但它们在制定口岸发展规划及各项口岸管理政策方面,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3. 口岸的功能
(1) 口岸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
口岸权包括口岸开放权、口岸关闭权、口岸管理权,其中口岸管理权包括通信许可权、口岸行政权、关税自主权、检查权、检验检疫权等。
(2) 口岸是一国对外开放的门户。
对外开放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资源保护、制止国际犯罪、维护世界和平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和交流,这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口岸得以实现。
(3) 口岸是国际货运枢纽。
口岸是国际往来的门户,是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境人员、行李物品、邮件包裹进出的地点。
二、港口港口是水陆空交通的集节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飞机降落)、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正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节点。
1. 港口的特点
港口之所以能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系统中发挥战略作用,主要是由港口的以下特点决定的:首先,港口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是最大量货物的集节点。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量急速增加,港口作为海洋运输的起点与终点,无论是集装箱货还是散货,远洋运输总是承担着其中最大的运量,因而港口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总是最大量货物的集节点。当需要从事附加的工业、商业和技术活动时,选择在港口这样的集节点进行往往最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其次,港口往往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
如果两个大陆之间,或者两个相距甚远的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方面有着最大的禀赋差异,那么,要把这些生产要素以最有利的方式结合起来,港口往往是最合乎逻辑的选址。许多国家依赖于进口原材料的钢铁厂往往都建在港口地区,其原因也在于此。在港口地区建设出口工业,利用钢铁作为原材料生产汽车和机械,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港口往往是最重要的信息中心。
对于国际物流来说,港口仍然是不同运输方式汇集的最大、最重要的节点。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代理行、船东、船舶代理行、商品批发部、零售商、包装公司、陆上运输公司、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因此,港口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
2. 港口的功能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在综合物流时代,港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运输功能。
港口既是水陆空运输工具的衔接点,又是水运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虽然主要供船舶停靠使用,但为了客货的运输,港口必须与陆路(航空)交通相接,它实际上是把水上运输、陆上运输和航空运输连接在一起,并因此出现了一种新概念,认为港口是交通运输的“综合体”。
(2) 工业功能。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基地都建在港口附近,这是因为港口能够通过水运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廉价的原料并运送其产品。临港工业区已成为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3) 商业功能。
凭借港口十分活跃的货物的转运和旅客运输,国际贸易及金融业务都伴随港口发展起来。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商业城市都是世界著名港口。
(4) 物流功能。
充分利用港口的各种资源,加速货物的流通,提供货物的流通效益和效率。
(5) 经济辐射功能。
随着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港口对海外和内陆腹地的辐射作用逐渐扩大和加深,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这不仅促进了腹地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也使港口功能得以拓展和完善。
(6) 现代物流中心功能。
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节点,能有效地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同时,现代物流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港口为提升竞争力,正在向现代物流中心发展。
3. 港口的分类
港口种类繁多,因其地理位置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港口可分成以下几类:
(1) 按用途分类。
① 商港。主要是供旅客上下和货物装卸转运用的港口。其中又可分为综合港和专业港。综合港是指用于旅客运输和装卸转运各种货物的港口,如我国的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等,国外的如荷兰的鹿特丹港、德国的汉堡港、日本的神户港等。专业港是指专门进行某一种货物的装卸或以此种货物为主,如我国的秦皇岛港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澳大利亚的丹皮尔港以铁矿石出口为主等。
② 渔港。专为渔船服务的港口。渔船在这里停靠并卸下捕获物,同时进行淡水、燃料以及其他物资的补给,渔港还进行水产品的储藏和加工作业等。
③ 工业港。固定为某一工业企业服务的港口称为工业港,专门负责该企业进行原材料、产品和所需物资的装卸转运工作,一般都设于工厂附近,而有的又是在商港范围内划出一定的区域专为某企业服务。
④ 军港。专供军舰停泊使用的港口,也进行军事物资的运输作业。军港受严格的管制,一般不对外开放。
⑤ 避风港。供船舶在大风情况下临时避风的港口称为避风港。
(2) 按地理位置分类。
① 海港。在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方面具有海洋性质,而且为海船服务的港口称为海港。又可分为:
a. 海湾港。位于海湾内,常有岬角或岛屿等天然屏障做保护,不需要或只需要较少的人工防护即可防御风浪的侵袭。例如,我国的大连港在大连湾内,海岸线长40多公里,湾内港阔水深;青岛港位于胶州湾东岸等。
b. 海峡港。处于大陆与岛屿或岛屿与岛屿之间的海峡地段上的港口,如新加坡港位于新加坡岛屿巴丹岛、卡利门岛之间的海峡上。海峡一般都是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港口的建立对海上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② 河口港。位于入海河流河口段的港口。这里具有良好的水运条件,兼有海运、河运之利,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现在世界上一些大港多数为河口港,如我国的上海港、广州港,荷兰的鹿特丹港等。
③ 河港。位于沿河两岸,并且具有河流水文特性的港口称为河港,如我国位于长江沿岸的南京港、武汉港等。
④ 湖港。位于湖泊沿岸的港口,作为国际性的湖泊具有国际运输的功能,而与海洋相通的湖泊也往往成为国际性的港口,如北美五大湖区的多伦多港。
(3) 按国际贸易政策分类。
国际贸易港是政府指定对外开放的航运贸易港,有外交关系国家的船舶可自由进出,无外交关系的,经批准也可通行,但需办理有关通行手续。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部分的港口都是国际贸易港。国内贸易港是专供本国商船出入的,外轮原则上不得驶入。但有的国家允许外轮去装货,先到附近的国际港办妥手续后才可驶入。自由港亦称 “自由口岸”,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国外商品可以免税进出口的港口。这种港口划在所在国家关境之外,外国货物进港可免缴关税,还可以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拣选、长期储存或销售。
(4) 按水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类。
① 干线港是港口功能高度集约化的产物,这类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金融与贸易十分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有众多的固定航线通往国内和世界各主要港口,是世界性的大型枢纽港。进行大宗货物干线运输的环球航行船队在这些港口挂靠,卸下货物后,再通过支线运输转运到其他中、小港口。
② 支线港也是国际性的港口。这类港口与邻近各国的港口有业务联系,或与同一海域邻近一些海上国家的港口有联系。大型干线船队一般不在这类港口挂靠,在这里靠泊的都是直达或支线船,它们服务于本港经济腹地的生产或消费,没有固定的航运支线,很少进行运转。因此,港口泊位数量一般较少,装载效率较低,竞争能力较差。但从吞吐量来看,有些支线港也非常大。
③ 地区型港一般较小,经济影响的辐射面较窄。它主要为国内或更小区域的船舶运输服务,通常是区域性国际航线或分支航线的挂靠港,或是少数区域性国际港航线及国内集装箱航线的起始港、终点港。此外,根据装卸货物的不同,港口还可以分为综合性港口和专业性港口。综合性港口是指能够装卸多种货物的港口。专业性港口是指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某种货物的装卸作业的港口。
三、仓储1. 仓储的功能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生产的产品日益增多,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有剩余,人们把这些剩余产品保存起来,便于日后再消费或进行交换,这便是仓储。
在任何社会,只要有商品生产便有商品流通,就必然会有商品储存。所以说,仓储是商品流通的一种特殊行业,是商品流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仓储有克服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间隔的作用。
为调整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间隔,为解决这些季节性生产或季节性消费的产品所产生的时间上的矛盾,必须设置仓库将这些产品储存于其中,使其发挥时间效用。
(2) 仓储能在质量上对进入市场的商品起保证作用。
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通过仓储环节对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检验,可以防止质量不合格的伪劣商品混入市场。
(3) 仓储对加速商品周转、加快流通起着保护作用。
随着仓储业的发展,仓储本身已不仅是货物的储存,而且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具有生产特性的加工业务,如挑选、整理、加工、简单的装配、包装、加标签、备货等活动,仓储过程与生产过程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商品的价值。
(4) 仓储具有调节商品价格的作用。
商品的仓储可以克服生产旺季和生产淡季与消费者之间的巨大供求矛盾,并以储存调节供求关系,调整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的供求差异。
(5) 仓储可以直接起到调节运输工具载运能力不平衡的作用。
无论是进口仓库还是出口仓库都可减少压船、压港,弥补内陆运输工具在运量上的不足,在船舶与内陆运输之间起着缓冲调节作用,以保证货物运输顺利通畅。
(6) 口岸仓储可以实施货物运输作业,起到减少货损货差的作用。
仓储是商品流通中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四个基本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仓储管理是缩短商品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随着综合物流管理的进程,仓储业开展集装箱的拆、装箱作业,集装箱货运站兼营国际贸易货物仓储业务越来越普遍,仓储业正在通过开展物流管理拓展延伸服务业务,发挥着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的节点作用。
2. 现代仓储的效用
西方经济管理学者认为: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如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它会给消费者提供四种效用,即形态效用、占有效用、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仓储活动创造价值在于它在物质的存储、保管过程中形成了时间效用、空间效用和形态效用。
(1) 时间效用。
所谓“时间效用”,是指同一种物品由于时间状态的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也有所不同,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投入产出比的现象。
经济社会中,供给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通过改变这个时间差,商品能实现自身最高价值,人们能获得更理想的收益。仓储活动通过缩短、弥补或延长这个时间差,可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① 缩短时间差创造效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流通时间约等于零或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产生的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
例如,戴尔使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式,平均库存天数降到7天以内。一般的PC机厂商库存时间为2个月,而中国IT巨头联想集团是30天。流通时间大大缩短,这都产生了时间效用。在某种程度上,交通运输通过将商品更快地运到需求地点也产生时间效用。例如,通过快递把货物送到需要地,为顾客创造了价值。
② 弥补时间差,创造效用。
常年生产、常年消费或季节生产、季节消费,无论何种情况,生产和消费之间,总有或长或短时间的停滞,形成了商品储存,弥补了时间差,创造了效用。
③ 延长时间,创造效用。
加快流通速度,缩短时间可以创造更多效用。然而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时间差创造效用的情况。
在不同时期,市场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程度是经常变动的,若对物品进行合理储存一段时间,待市场对物品的需求程度提高时,再将其投放市场,这样物品的使用价值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空间效用。
产品和服务不仅要在客户需要的时间提供,而且还必须在他们需要的地点提供,这就称为场所效用(空间效用)。
例如,在广州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新鲜水果;南方产的香蕉全国各大城市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疆哈密瓜、东北大米等不分季节地供应市场;中国的纺织品、玩具、日用品等近年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这些都和运输息息相关。
(3) 形态效用。
形态效用是指以制造、生产和组装来增加产品的价值。仓储活动能产生产品的形态效用。
只要我们留意超市里的货柜就可以发现,那里摆放的各种洗净的蔬菜、水果、肉末、鸡翅等都是通过改变包装形态与发运批量,产生形态效用。再如把仓储中的大米依据客户要求分装至不同的标准包装袋中重新包装、贴标签,再批量发给客户,也可产生形态效用。
3. 仓储管理费
仓储管理费是指发生在仓储期间整体成本的总和。仓储管理费直接表示了仓储的成本,是仓储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仓储费定价的依据。
仓储管理费由一定时期的仓储经营的资本费用、保管费、搬运费、耗损费、保险费、税费等构成。将仓储管理费分摊到同期的仓储量中,就可确定每一仓储量的仓储成本。
四、出口加工区1. 出口加工区的定义
出口加工区是指专为发展加工贸易而开辟的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西方工业国家的生产力和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与技术过剩。同时,国际分工从过去的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业内部的分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输出商品到输出资本,进而发展到在东道国开办工厂。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不少发展中国家(地区)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以增加外汇收入,出口加工区由此应运而生。
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国际机场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此后的50多年来,出口加工区在全球遍地开花,成为所在国或地区吸引外资最多、对外贸易最为活跃的区域,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出口加工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部分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加工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纷纷建立新的技术型的出口加工区。部分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切结合,形成雄厚的科技力量,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成为世界瞩目的知识型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
科学工业园区同出口加工区一样,通过划出一个地区,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待遇,吸引外国的资本和技术,但它从事的是高技术产品的研制,促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和出口。
我国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规范加工贸易管理,将加工贸易分散向相对集中型管理转变,给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鼓励扩大外贸出口。
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
为有利于运作,我国将出口加工区设在已建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并选择若干地区进行试点。
首批批准进行试点的有15个出口加工区,包括辽宁大连出口加工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山东烟台出口加工区、山东威海出口加工区、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江苏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福建厦门杏林出口加工区、广东深圳出口加工区、广东广州出口加工区、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和吉林珲春出口加工区。
2. 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主要区别
(1) 功能
加工区的功能单一,仅限于产品外销的加工业务,区内可设置少量为加工企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仓储企业以及经海关核准专门从事区内货物进、出的运输企业,保税区的功能则比较多,如加工、贸易、仓储及展览。
(2) 退税政策
国内原材料、物料等进入加工区视同出口,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在货物办理入区报关环节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区外企业凭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及有关凭证向税务部门办理出口退税手续。而进入保税区的国内货物,必须等货物实际离境后,才能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3) 成品内销政策
加工区销往境内区外的货物,海关按照对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制成品征税,保税区内销的物品,海关应根据货物的实际情况分别处理。
(4) 国内税收政策
国家对区内加工出口的产品和应税劳务免征增值税、消费税。保税区内国家对应税劳务没有免费优惠。
五、自由贸易区1. 自由贸易区的内涵
自由贸易区也称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
自由贸易区是划在关境以外,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港内或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便于本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狭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也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如德国汉堡的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有两个特点:
一是该集团内成员相互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二是各成员独立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所以自由贸易区又称为半关税同盟。目前,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已建135个自由贸易区。
2. 自由贸易区提供的服务功能
在自由贸易区内,可以提供仓储、再加工、展示及各种服务,未售出的各种商品可以前来储存,或针对市场需要对商品进行分类、分级和改装,或进行商品展销,以便选择有利时机,就地销售或改临近市场销售。
许多自由贸易区都直接经营转口贸易,因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各种方便及优惠的条件,所以大量货物是在流经自由贸易区后投放世界市场的。最重要的是,各国的自由贸易区普遍豁免关税和减免其他税收,还在土地使用、仓库、厂房租金、水电供应、劳动工资等方面采取低收费的优惠政策。这是大量商品聚集于此的重要原因。
自由贸易区各种功能的发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区商品进出、储存及整理的条件,以及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并增加市场竞争能力的优惠措施,吸引了广大的投资者,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
3. 设置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设置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主要是:
① 利用其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扩大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提高设置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增加外汇收入;
② 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③ 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
④ 刺激所在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4. 自由贸易区的分类
一般来说,自由贸易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设区的所在城市划为自由贸易区,另一种是把设区的所在城市的一部分划为自由贸易区。
例如汉堡自由贸易区是由汉堡市的两部分组成的,只有划在卡尔波兰特航道以东的自由港和划在卡尔波兰特航道以西的几个码头和邻近地区才是汉堡自由贸易区。
这个自由贸易区位于港区的中心,占地5. 6平方英里。外国商品只有运入这个区内才能享有免税等优惠待遇,不受海关监督。
自由贸易区按类型分为商品自由区和工业自由区。前者不允许货物的拆包零售和加工制造。贸易性是自由贸易区的鲜明特点。
为充分利用其位于或邻近国际贸易地区通道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规定只要是主权国家允许进出口的商品,均可进入区内,并可免交关税,也不必办理海关手续,商品进区后,可存储、拆散、分级、分类、重新包装、重新标签、与外国或国内商品混合和再出口等。
除对这类商品进入所在国其他地区限制较严外,对进出自由港区的活动不加限制。
5. 自由贸易区一般规定
许多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规定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税方面的规定。
对于允许自由进出口贸易区的外国商品,不必办理报关手续,免征关税。
少数已征收进口税的商品如烟、酒等再出口,可退还进口税。
但是,如果港内或区内的外国商品转运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销售,则必须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这些报关的商品,既可以是未加工的,也可以是加工的。有些国家对在港内或区内进行加工的外国商品往往是有特定的征税规定。
例如,美国政府规定,用美国的零配件和外国的原材料装配或加工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时,只对该产品所包含的外国原材料的数量或金额征收关税。
同时,对于该产品的增值部分也可免征关税,又如奥地利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在其自由贸易区内进行装配或加工后,商品增值1/3以上者,即可取得奥地利原产地证明书,可免税进入奥地利市场;
增值1/2以上者,即可取得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原产地证明书,可免税进入奥地利市场和其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市场。
(2) 业务活动的规定。
对于允许进入自由贸易区的外国商品,可以储存、展览、拆散、分类、分级、修理、改装、加工、重新包装、重新贴标签、清洗、整理、加工和制造、销毁、与外国的原材料或所在国的原材料混合、再出口或向所在国国内市场出售。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有些规定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加工和制造方面,瑞士政府规定储存在区内的外国商品不得进行加工和制造,如要从事这项业务,必须取得设立在伯尔尼的瑞士联邦海关厅的特别许可,方可进行。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为了促进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在放宽或废除这些规定。
(3) 禁止和特别限制的规定。
许多国家常对武器、弹药、爆炸品和其他危险品以及国家专卖品(如烟草、酒、盐等)禁止输入或凭特种进口许可证才能输入;
有些国家对少数消费品的进口要征收高关税;
有些国家规定对某些生产资料在港内或区内使用也应缴纳关税,如意大利规定在的里雅斯特自由贸易区内使用的外国建筑器材、生产资料等也包括在应征收关税的商品范围之内。
此外,有些国家,如西班牙等,还禁止在区内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