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

传统供应链的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
供应链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品,都要经过最初的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和分销,最终才能进入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物质形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有非物质形态产品(如服务)的生产(提供服务)和消费(享受服务)。它涉及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运输服务商和最终用户等多个独立的厂商及其相互之间的交易,并因此形成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供应链的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
有些学者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链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得到了那些研究合作关系、JIT生产方式、精细化供应、供应商行为评估等问题的学者的重视。但这种关系仅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而且供应链中各企业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其后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注意了供应链运作中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供应链应该是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
它更加注意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而到了最近,随着核心竞争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前向的关系,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此时对供应链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像丰田、耐克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从网链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
由此可见,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和模式。
供应链的结构按照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链模式,覆盖了供应、生产、运输、储运和销售等所有环节;其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供应链中的一个主体、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供应链链状结构
作为供应链最简单结构——链状结构,清楚表明供应链系统的源头是供应商所对的供应源(一般指自然界),而供应链的末端是供应链需求源(一般指最终用户)。从供应商生产原材料开始,到将原材料和零配件发送给下一级制造商,由制造商生产出产成品,再将产成品发送给下一级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消费使用。
作为供应链链状结构的层次较为简单,主要表现的是以某一企业为核心的单一供应链状态,但并未能说明现实世界中产品的复杂供应关系。
例如,一家供应商同时为两家不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其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一家分销商同时为多家生产商销售其所生产的产品。如果将这一因素模型考虑在内,供应链的结构就应该是一种网状结构。
2. 供应链网状结构
供应链网状结构表示的不再是一个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结构,此时的竞争已由企业之间转变为各个核心企业所主导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各个核心企业所主导的供应链需要利用核心企业的影响力来争夺有限的供应商与分销商,以此来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增强其所在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供应链系统结构不但揭示了系统内各个节点企业的位置,并对其相关的职能进行了设定,并且对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要点也做了描述。
这种由企业间的竞争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的转变已成为现实中的一种趋势,因此,作为供应链系统的决策者,需要充分认识供应链系统的基本特征。
供应链的类型: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不同的类别。
1. 根据供应链的拓扑结构划分
(1) “V”形供应链。
“V”形供应链是供应链网状结构中最基础的结构。物料是以大批量的方式存在,经过企业加工转换为中间产品,如石油、化工、造纸和纺织企业,提供给其他企业作为它们的原材材料。
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往往客户要多于供应商,呈发散状。这种供应链常常出现在以本地业务为主而不是全球业务为主的业务中。对这些“V”形结构的成功计划和调度主要依赖于对关键内部能力“瓶颈”的合理安排,它需要供应链节点企业制订统一详细的高层计划。
(2) “A”形供应链。
当核心企业为供应链网络上最终用户服务时,它的业务本质上是由订单和客户驱动的。在制造、组装和总装时,会遇到一个与“V”形结构供应链相反的问题,即为了满足相对少数的客户需求,需要从大量的供应商手中采购大量的物料。
这是一种典型的汇聚型的供应链网,即形成“A”字形状,如航空工业、汽车工业、重工业等企业。这种结构的供应链在接受订单时考虑供应提前期并且能保证按期完成的能力,因此关键之处在于精确地计划和分配满足该订单生产所需要的物料和能力,考虑企业真实可用的能力、所有未分配的零件和半产品、原材料和库存中短缺的关键性物料,以及供应的时间等。
另外,需要辨别关键性的路径,需要关键路径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
(3) “T”形供应链。
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许多企业通常结成的是“T”形供应链。
这种情形在接近最终用户的行业中普遍存在,如医药保健品、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
在那些为总装配提供零部件的公司也同样存在,如为汽车、电子器械和飞机主机厂商提供零部件的企业。
显然与前两类供应链不同的是这种供应链多点控制因素变得很重要,如生产基地的确定,销售网络的构建,分销成本的控制等。处理这种供应链运行的最好方法是减少产品品种或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维护和加强供应链控制水平。
2. 根据产品种类划分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需求稳定程度及可预测程度等可以将产品分为两大类,即功能型产品和创新型产品。
这两类产品的特点对比如下表所示: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选择和设计不同类型的供应链系统。
根据支持功能型产品和创新型产品的不同,有两种类型的供应链可以与之匹配: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
效率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响应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两种类型的供应链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的划分主要是从市场需求变化的角度出发的,重点是供应链如何处理市场需求不确定的运作问题。
3. 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
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
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
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