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金融风险有哪些

国际物流金融风险有:1.风险承担主体之间风险收益不对等加大风险隐患 2.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3.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经验不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相对落后 4.配套环境的制约使风险防范手段效果弱化 5.国际物流企业规模与信用存在缺陷。

国际物流金融风险有哪些

国际物流金融业务相对于已经广泛开展的国际物流增值业务而言属于刚刚起步,尤其是很多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仍然滞后,因此国际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面临很多的风险,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值得注意和重视。

国际物流金融风险有哪些

1、风险承担主体之间风险收益不对等加大风险隐患

在国际物流金融业务中,涉及众多市场主体,由于在分担风险方面还没有建立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计划,各主体只片面强调规避转嫁风险,造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风险。

银行、制造商、销售商、国际物流企业之间的风险划分关系不一致,贷款银行处于提供信贷服务的垄断性地位,会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转移风险,但最终却可能承担更大风险。

比如制造商(销售商)在信贷约束的背景下承担过多风险,可能人为地加大违约可能性。

2、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传统的银行质押业务需要企业提供信用或者固定资产抵押,而很多国家(地区)企业的信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偏小,这就使银行贷款业务处于一种“想贷而不敢贷”的状况。

虽然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引入了国际物流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大大拓宽了银行贷款业务的范围,同时期望降低贷款风险。

但是由于流动资产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存货的价值也难以和信贷资金相一致,贷款回收的隐性风险非常大。

3、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经验不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银行开展国际物流金融业务时间不算太长,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操作疏漏和失误难以避免,主要问题有贷款资金渠道狭窄,筹资方式少,贷款工具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还不完善等。

4、配套环境的制约使风险防范手段效果弱化

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等本来是转移风险的手段,但是制度安排本身的缺陷和运行环境的问题,弱化了防范风险效果,甚至可能增大风险。

例如发挥信用制度作用的难点在于企业信用档案不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尚未健全,在我国现阶段质押制度的功能十分有限,存在标准仓单设置难,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质押物处置难等问题,担保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规范性。

保险业务实际运作中存在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利益不均衡,物流保险理赔范围小、费率高、赔偿概率小、保险除外责任过多等问题。

5、国际物流企业规模与信用存在缺陷

除了少数的大型国际物流企业之外,很多国家(地区)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国际物流企业大部分规模比较小,自身的信用显著不足。

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专业国际物流企业才能作为公平、公正的第三方中介人,成为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的可靠保障,成为银行和工商企业间的安全、畅通的桥梁。

因此有一些国际金融物流业务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用受限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